虽然寻访的步伐略显匆忙,过往岁月的探究也仅仅如浮光掠影般匆匆而过,但某些历史细节的推测,却深深吸引并震撼了邑君的心灵。
县级市公安局搬离海曲中路11号之后,市人民银行便迁至该处办公。
这个院子曾是日照县最后一个倒闭的当铺——“日丰公司”的所在地,约在1945年左右,改名为刘家当铺。
尽管日照地处沿海,水陆交通便捷,然而由于工商业发展较为滞后,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居然没有设立任何银行。
据说,日照最早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当时县城设立了第一家当铺,地址正是如今的海曲中路11号,位置与日照银行东港支行营业部相重合。
关于这家当铺的名字,邑君至今未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记载。
张行简,这位日照及山东历史文化名人,金朝莒州日照镇人,还是日照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许多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有诸多记载,邑君在此便不再赘述。
展开剩余82%张行简出自日照海曲太平桥张氏家族,祖父张莘卿,父亲张暐(伟)皆为显赫一时的官员。在日照地区的史籍中,张莘卿被认为是该地第一位进士。张姓是莒州的望族,始祖张如玉曾居于莒州城阳,而后家族逐渐迁至日照镇的太平桥,成为当地显赫的世家。
据《日照县志》中的记载,太平桥位于旧城西门附近,与张状元府的位置完全一致。
另外,《张莘卿墓碑》记载了他的葬地——位于日照县太平乡的墓地,墓址南靠刘家寨,而张状元书院也曾坐落在此处。虽然如今已不复存在,但这些历史遗迹仍在默默讲述着这位伟人的一生。
“太平里”曾是明清时期的赋税行政区,管辖的是城池外围地区,日照的关厢即为城关,称作太平社,辖区包括七个村庄。而刘家寨则位于南乡,即进贤乡的刘家寨社。
日照的张氏家族,自从二世宗愈迁入日照后,便一直定居在太平桥地区。直到六世祖为了躲避元兵迁居海东清河村,也就是今日奎山街道丁家楼村西的傅疃河北,七世之后才又返回日照太平桥。
从这些记载可以推测,海曲中路11号曾是张行简的祖籍所在。
张行简家族三代均为官员,且一直生活在关厢地区,这种典型的官宦之家或许也因此常常以“太平桥人”自称,尽管他们的具体住址可能并不如其他历史名人那样清楚明确。
张行简的事迹还特别提到,他曾对日照由镇升县做出了专门的贡献。日照县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人说是“海上日出,曙光先照”,寓意着这个地方的光明与希望。
五百多年后,清朝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山东黄县(今龙口市)的丁氏家族在日照县城十字街西北拐角,建设了砖瓦房408间,并开设了“阜昌”当铺。
该当铺建筑采用了上下两层的结构,四梁八柱框架,青砖垒墙,青瓦覆盖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拆除。
后来,这座房屋被同乡黄县富商张永祚购得,并继续用“阜昌”这个名字经营当铺。
到了1919年,丁、安、李、王等近三十个富商联手,出资两万吊铜板(有记载为20万吊)收购了“阜昌”当铺,并改名为“日丰公司”,占地8市亩,拥有瓦房408间。
公司由九人组成董事会,董事长为安烈五,总经理为丁纫秋,副经理为王益三。董事包括丁纫秋、王益三、吕叔岩、安伟宸、丁钧石、贺玉堂等人,职员32人。
公司成立后,在临沂开设了一个钱庄,名为“日丰公司”,并设有经理尹子荣、副经理葛仲玉,职员五人。
虽然当铺生意兴隆,但在动荡的军阀混战时期,他们却频频遭遇抢劫与敲诈。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曹万顺部进驻日照县城南,随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属从青岛反攻,攻占了县城,甚至把“日丰公司”作为总部。
1928年,张宗昌率领的直鲁联军在“剿大刀会”的名义下,进驻了“日丰公司”,并发生了抢劫和敲诈。
到了1931年,匪徒刘桂堂带领七八百人从东门入城,对日照进行大肆抢掠,甚至掳走了县长,日丰公司被劫掠一空,从此开始只赎不当。
1934年,公司处理遗留资产,卖掉房屋,解散员工,仅剩三人将业务迁至涛雒,与分庄合并,专门经营土产生意。
不久后,日丰公司将最后的当铺出售给丁纫秋,转手再经营。当年秋天,日照县最后一个当铺最终倒闭,日照的典当业也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消失。
访也匆匆,写也匆匆,邑君的头条世界里,空寂依旧,未曾有人为其注解。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配资-炒股配资官网开户-证券公司配资-股票开户去哪里开户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