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1937年南京陷落时的绝望与悲怆,通过《南京照相馆》直直地砸进观众心里。
看过太多战争片,大都选择用宏大的视角讲述苦难,《南京照相馆》却反其道而行之。影片没有去鸟瞰历史,而是低头俯身,去看一个个站在洪流中的小人物,通过荡气回肠的故事和一张张承载悲欢离合的照片呈现那段泛着血色的历史。
吉祥照相馆的墙上,曾经挂满了南京人的琐碎幸福:新婚夫妇、满月婴儿、寿星老人,少男少女,威武军人……那些平凡笑脸,与后来的满目疮痍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
二刷《南京照相馆》,看懂更多细节,才知道导演功力如此之深,每一个镜头都带着尊重和真诚。
展开剩余82%以前某些导演的某些影片,喜欢扛着反战和人道主义的大旗,为军国主义找各种借口,并塑造他们不得已和悲悯的形象,实在匪夷所思。
明明有无数视角可以呈现战争对百姓的摧毁,偏偏选择并不存在的“施暴者的善意”掩盖罪行,观后心里像堵着一块巨石。
看了《南京照相馆》才知道,暴行有无数呈现的方式,并非要彻底直白地呈现苦难。
林毓秀嘴边到处都是的口红,凌乱的衣衫和绝望的表情,比直拍兽行更让人心疼。
疯掉的凤华,日军后背满满的烂疮,金家小女儿的哭声和母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更让人愤恨。
导演平等且克制地运用镜头,观众完全能感受到他对这段史实的尊重和还原、不忍和愤怒。
将沉重的历史题材着眼于每个小人物的视角上,残酷又切身,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苏柳昌1213的编号,观众深知其意;老金在最后时刻拿出相机拍照,意为中国人拿起枪反抗;那首计算洗照片时间的民谣更是点睛之笔。
日军换子弹和换胶卷的快速交叉剪辑片段,子弹是杀人工具,胶卷最后成了反噬和审判日军的武器。
影片前半部分,伊藤轻蔑地说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影片中间将吉祥照相馆墙上的样片替换成日本人拍的照片;影片结尾,用许多南京市民在照相馆的照片进行前后呼应,中国人才是南京城的主人。
日军摆拍虚假的中日和善友好照用于宣传,因为婴儿在哭,日军直接把婴儿狠狠摔到地上,母亲撕心裂肺哭喊“华华”,指的不仅是孩子亦是华夏大地。
日本军官伏案书写“礼义仁智信”,镜头闪回伊藤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曲解把日军的伪善、阴险和狡诈展现得淋漓尽致。
照相馆老板老金用影楼的幕布背景带每个人“日行千里”,幕布是北京故宫、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孩子大喊“大好河山”,对比满目疮痍的南京城,那种被践踏感蔓延到荧幕前的每位观众心里。
《南京照相馆》有一个镜头是俯拍半颗残破的佛头,镜头往下,佛像底部出现高高垒起的无数颗平民的人头。
佛头接人头,佛难佑人,佛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恶行,一切都在被践踏。
接着,镜头转向元凶,两个日本军官正在进行杀人比赛,摄影师拍下那张臭名昭著的照片。
《南京照相馆》结尾,当年日军拍摄的血色照片与今日南京繁华街景缓缓叠印,历史影像重合时,突然懂得,如今的和平里藏着多少先辈的未竟之愿。
很多观众对王广海面对妻儿被杀无动于衷表示不解,导演申奥进行了回应。
“王广海不知道,王广海所在的位置和他妻儿所在的位置隔了几百米,现场有日军的咆哮,又有狗的犬叫声,其实很嘈杂……这一刻我们用长焦镜头压缩,去制造那种命运上的错位感,他转过身的那一刻,刚好是他老婆抬起手的那一刻,他堵上耳朵,又刚好是他老婆呼唤、儿子开始叫爸爸的那一刻,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南京城发生过多少这样的事,在我们这个祖国上,有多少一念之差,最后就天各一方的家庭。”
影片中,不止一处命运错位,老金不知道自己妻女在通关之时被杀害,阿昌不知道最后仅有毓秀和老金的儿子活了下来,战争的残酷远远不止于此,真实的历史更让人痛彻心扉。
《南京照相馆》结尾对施暴者进行审判,日军被处决的瞬间,相机拍下了子弹击穿头颅的一瞬,那一刻,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我们拒绝战争,我们热爱和平,但是,历史不容篡改,国耻不该忘记,吾辈当自强,绝不让悲剧重演,胶片会褪色,民族的记忆必须永恒!
发布于:山东省瑞和网配资-炒股配资官网开户-证券公司配资-股票开户去哪里开户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